擁500萬退休儲備 全職媽媽儲蓄秘訣大公開

特約特集3

發布時間: 2019/05/21 10:00

最後更新: 2019/05/21 11:25

分享:

分享:

今年49歲的Sandy有一對子女,31歲的女兒已結婚,而在日本留學的24歲兒子亦已大學畢業,準備投身職場。沒錯,Sandy是早婚媽媽,17歲結婚、18歲為人母,大部份時間都是全職主婦。雖然結婚時夫妻倆都很年輕,但卻很會計劃,約定每月共同儲蓄,一步步向不同階段人生目標邁進,亦藉此傳授子女正確的金錢觀。

Sandy結婚後與丈夫及奶奶同住,雖然免卻交租煩惱,但丈夫剛踏入社會工作,收入不高,每月家用加上養育初生嬰兒的支出,要兼顧儲蓄絕非易事。當時,Sandy 最大的願望是早日擁有屬於自己的安樂窩,所以實行了長期的置業儲蓄大計。

開立不同戶口 規律性儲蓄

後來,Sandy雖然幸運地獲得編配公屋,但長期置業儲蓄計劃不變,數年後運用存下來的錢作首期換居屋,達成擁有自己物業的夢想。但她仍沒有停止置業儲蓄計劃,最終再以儲蓄及居屋換購私人物業,進一步為家庭改善居住環境。在這個階段,Sandy與丈夫定出了一個規律性的存錢計劃,「我們決定每月出糧後,先扣起40%轉入一個特定的儲蓄戶口,以免過度花費,可養成量入為出的習慣。」

她憶述,結婚初期生活上要很節儉,才能達到每月的存錢目標。除了在日常開支中學會精打細算外,她還要在結婚十多年後,才第一次與丈夫去外地旅行,順便補度蜜月。

隨着子女日漸長大,Sandy開始按不同的目標開立不同的存款戶口,如子女教育及旅遊儲備等,以便更清楚掌握各個目標的儲蓄情況。「我會在不同的銀行開立戶口存錢,因為按存錢時間的長短及目的,銀行會有不同的利息和優惠。」這個儲蓄方式令Sandy更容易逹成目標。

重視儲蓄流動性 以備不時之需

存錢作不同用途是長期目標,但Sandy也注意到短期儲蓄的重要。「我會把部分儲蓄用來做3個月至1年不等的定期存款,因為利息較高之餘,調動也較靈活,可用來應付不時之需。」

全靠未雨綢繆, Sandy一家在有需要時才有錢應急。「記得女兒4、5歲時,一日早上醒來,我發覺她眼瞼腫起,初時以為是水腫,怎料醫生檢查後說情況緊急要立即住院,最後確診慢性腎炎,在私家醫院住了差不多一個月。」住院的醫療費用,加上之後定期覆診和檢查,一共要十多萬元。「雖然買了醫療保險,但也要自己先付款後才能向保險公司索償,如果當時手頭上沒有一筆積蓄,一定會十分狼狽。」

理財因時制宜 悠而不憂

現在子女都已自立,Sandy與丈夫的家庭負擔減輕了許多,故他們現在的儲蓄目的,變成了籌劃退休生活。「以前儲蓄是為了生活需要和給子女供書教學,理財方式以低風險的投資為主。現時生活相對悠閒,有多餘積蓄可做較高回報的投資,為日後退休生活鋪路。」

不計物業,Sandy預計退休大約需要500萬港元儲備。「子女長大後,除了繼續儲蓄習慣外,我們亦增加了投資所佔的比例。現在儲蓄加上其他投資包括股票、外幣、保險等,應該可以達到退休儲備目標了。」 

回顧不同階段的人生歷程,Sandy還是感恩當年養成了「揼石仔」般的存錢習慣。「如果當初沒有定下儲蓄計劃,沒有努力存錢,相信現在我們未必會這般輕鬆無憂。」

教導子女 沒有不勞而獲

年輕時靠儲蓄累積財富的Sandy,致力在子女成長過程中,灌輸良好的理財觀念。「我從小教導他們世上並無不勞而獲的事,要勤力讀書做好工作,才有好的生活,同時不要揮霍,要量入為出,更重要是盡早培養儲蓄習慣。」

兒子多年前決定到日本留學,雖然Sandy已預留一筆資金,但也鼓勵他為自己的未來負擔一部分責任。「在準備到日本讀書的一段空窗期,他在壽司店打了8個月工,儲了8萬元,一半用於申請日本留學費用及租屋按金,餘下的留作備用。」Sandy希望這次經驗令兒子明白賺錢一分一毫得來不易,所以更需有長期的儲蓄計劃。

安心存款解密

Sandy的儲蓄習慣很有紀律,而且奉行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,讓她可以達成不同階段的人生目標,也令日後的退休生活更有保障。

她在不同銀行開立存款戶口去達成不同儲蓄目標,而這些帳戶都受存款保障計劃保障,一旦銀行倒閉,可以自動獲得補償。在香港,每個存款人在每家銀行的最高保障額為港幣50萬元,Sandy在不同銀行開戶,她於每間銀行的保障額都是獨立計算;換言之,如果她在三間銀行有戶口,每間50萬港元,三間就有150萬港元,實際是提高了存款的保障額度,令儲蓄更安心放心。但要留意一點,Sandy投資的其他金融產品如保險,股票等,雖經銀行進行買賣,仍不屬於存款,是不受存款保障計劃保障,所以當選擇金融產品時請向銀行問清楚相關細則。

(資料由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提供)